流式论坛公告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> 正文内容

细胞因子刺激DC细胞培养实例

发布日期:2009-07-14  阅读:6044次  查看:[ ]
  效靶细胞混合培养后2h,镜下可看到许多淋巴细胞聚集于肿瘤细胞周围;培养12h后,肿瘤细胞变大,开始溶解;至16h时DC-LAK组大部分肿瘤细胞已溶解,只有一些成团的肿瘤细胞仍存活.DC-LAK与LAK细胞对GLC-82,A549,moser和MCF-7肿瘤细胞的杀伤率,前者为84.7%,66.9%,49.3%和56.0%,后者为43.5%,31.3%,45.0%和32.4%(Fig3).LAK细胞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,经特异性肿瘤抗原冲击的DC刺激后,可明显增加LAK细胞的杀伤活性,尤其对GLC-82细胞可产生特异性高效杀伤.
    
   讨论
  DC是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,其在分化发育过程中有两个不同的阶段.未成熟的DC存在于全身非淋巴组织中,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抗原的能力,一旦发育为成熟的DC,捕获抗原的能力即丧失,成为能激活静息T细胞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抗原递呈细胞.在体内,DC含量较少,所以体外大量扩增纯化DC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.研究证明骨髓或脐血CD34+ 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DC的来源.GM-CSF和IL-4可诱导其前体细胞向DC分化,TNF-α和PGE2 则可促进其成熟[1-6] .我们将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,经GM-CSF和IL-4联合培养,并经TNF-α和PGE2 诱导后生成大量DC,平均收获率约为10.0%,即从107 个PBMC可得106 个DC,并根据其高表达HLA-Ⅰ,HLA-Ⅱ和CD45 以及表达CD1 a和CD
83 的表型特征,结合显微镜所见细胞表面大量毛刺状突起,证实为典型的DC.
  自Rosenberg等1985年首次报道应用LAK细胞和IL-2治疗肿瘤以来,近十几年来,国内外陆续有报道.该疗法治疗的有效率约为20.0%~35.0%,但需IL-2的剂量大,具有严重的副反应.而且,LAK细胞的治疗属于非特异性的被动免疫治疗.因此,急需寻找抗肿瘤活性高而毒副反应又小的效应细胞.   
  我们将肿瘤抗原致敏的DC体外与同源LAK细胞共同培养,诱导产生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DC-LAK细胞.这种细胞在体外不仅具有强大的特异性杀伤作用,而且对同一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也有相对较强的杀伤效应,具有临床应用前景.其优点有:首先,DC具有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,在应用时可以降低IL-2的剂量或不用IL-2,以减轻毒副作用;其次,从一次分离的PBMC中,可用其中的单核细胞培养DC,用淋巴细胞培养LAK细胞,作到合理利用各种成分,不致造成细胞的浪费,降低患者的负担.此外,我们所用的LAK细胞与常规LAK细胞不同,常规LAK细胞为PBMC加IL-2培养,但其中的效应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,PBMC去除贴壁细胞后,主要成分即为淋巴细胞,我们将其作为LAK细胞的来源,在实验中证实与常规LAK细胞无明显差异.
 
[1] 2